本文内容以关键词中国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大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详解、中国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二十四节气顺口溜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大全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周年运动规律总结出来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24节气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一个月的时间。以下是24节气及其对应的时间:
1. 立春:2月3-5日
2. 雨水:2月18-20日
3. 惊蛰:3月5-7日
4. 春分:3月20-22日
5. 清明:4月4-6日
6. 谷雨:4月19-21日
7. 立夏:5月5-7日
8. 小满:5月20-22日
9. 芒种:6月5-7日
10. 夏至:6月21-22日
11. 小暑:7月6-8日
12. 大暑:7月22-24日
13. 立秋:8月7-9日
14. 处暑:8月22-24日
15. 白露:9月7-9日
16. 秋分:9月22-24日
17. 寒露:10月8-9日
18. 霜降:10月23-24日
19. 立冬:11月7-8日
20. 小雪:11月22-23日
21. 大雪:12月6-8日
22. 冬至:12月21-23日
23. 小寒:1月5-7日
24. 大寒:1月20-21日
需要注意的是,24节气的具体日期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变化。因此,24节气的日期每年都会有所调整。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详解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大小寒。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二十四节气并非是由某个具体的人发明的,而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们对大自然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古代的学者们根据人们的劳动作息的规律,就总结出来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节气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秦汉时期正式确立二十四节气
后来到了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
24节气的顺口溜如下:
1,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2,七言节气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3,表征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4,百子节气歌 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 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 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 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 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去躲帐主子。 来源:—节气歌